导语∶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农事,其实,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养生节点。随着节气来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,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。中医理论认为,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。下边为你介绍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,24节气养生法宝典是养生达人必备秘籍哦。
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(按时间顺序列出)
小寒:(公历1月5~7日)
宜养肾;中医认为"寒性凝滞,寒性收阴"。
大寒:(公历1月20~21日)
润肺除恶燥俗话说"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"。
惊蛰:(公历3月5~7日)
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,惊蛰护肝正当时,背痛脚凉者。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应肝的属性。此外,诸如流感、水痘、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,要注意严防。
春分:(公历3月20~21日)
要防旧疾发;百草发芽,百病发作,春分防故疾复发。此时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压、月经失调、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较易发,要注意防护。春季眼病高发,调补肝肾是关键。
清明:(公历4月4~6日)
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,人体肌肤腠理舒展,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。清明后雨水增多,自然由阴转阳,这时要注意清泄肝火,以防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。
谷雨:(公历4月19~21日)
三月百虫生,风热感冒也流行,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。除了精神养生来调节情绪外,还可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。
立夏:(公历5月5~7日)
养心正当时《黄帝内经》特别强调∶"夏季"更宜调息净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。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"。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“春夏养阳”,而养阳重在“养心”。此时胃病较易发,要注意防范。
小满:(公历5月20~22日)
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,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。此时人的生理活动处于一年当中最活跃的时期,故消耗的营养较多,需要及时进补。小满湿热重,当心风疹找上门。
芒种:(公历6月5~7日)
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讲道∶"梅雨或作霉雨,言其沾衣及物,皆出黑莓也。此时雨多且潮湿,天气闷热异常,极易伤脾胃。另外,由于经常生吃食物、痢疾高发,要注意防范。
夏至:(公历6月21~22日)
日吃补;从中医理论讲,、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,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。由于夏季出汗多,体内易丢失水分,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差,所以常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小暑:(公历7月6~8日)
避暑湿;《道德经》说∶"我命在我不由天,善于养生的人长寿,不会养生的人早亡"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。此时刚进入伏天,“伏”是伏藏的意思,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。
大暑:(公历7月22~24日)
防中暑;大暑,冬病夏治的好时机,在养生保健中常有"冬病夏治"的说法。此时的人体容易被暑、湿等邪气所侵扰,故要重点防治中暑。饮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。
立秋:(公历8月7~8日)
养脾胃;秋来"伏"不去,祛湿养脾胃。《素问.金医直言论》所说"秋气者病在肩背"。立秋养收,以顺应天地之气。立秋会带来“秋燥”的相关疾病,应多吃些润肺的食物。
处暑:(公历8月22~24日)
防温燥;秋三月,谓之容平,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。"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"。此时气候变数较大,雨前气湿偏热,雨后气温偏凉,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。
白露:(公历9月7~9日)
当养阴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∶"四气调神者,、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,调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之神志也。白露是天气转凉的标志,此时要避免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。
秋分:(公历9月22~24日)
防燥凉《黄帝内经》讲∶"肺主宣发肃降,肺是水上之源,肺开窍于鼻,肺主皮毛,诸多愤郁,皆属于肺,在志为悲,在液为涕,在体合皮毛,在窍为鼻。此时要特别注重保养内守之阴气,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“养收”这一原则。
寒露:(公历10月8~9日)
防寒凉"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。"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∶"每(年)八月一日已(以)后,即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无生意,常欲使气在下。"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,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,同时要注意剧烈运动、过度劳累等,以免耗散精气津液。
小雪:(公历11月22~23日)
温肾阳《黄帝内经》讲∶"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。喜怒不节刚伤脏,风雨则伤上,清湿则伤下。这里所说的"风"寒"暑"湿",包括燥"火"中医称之为"六邪"。此节气前后,天气阴暗,容易导致或复发抑郁症,因此,要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。
大雪:(公历12月7~8日)
要温补避寒冬属阴,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,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,尤其是阴虚的人。中医认为,水是阴中的至阴,因此隆冬之际,多喝水可养阴。大雪补得当,一年不受寒。时节宜温补助阳、补肾壮骨、养阴益精。同时此时也是食补的好时候,但切忌盲目乱补。
霜降:(公历10月23~24日)
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"脾是生痰之源,肺是储痰之器",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。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,肾为气之根",就是说气虽出于肺,但却是根于肾的,霜降进补,调养脾胃是关键。谚语有"补冬不如补霜降。"霜降进补,调养脾胃是关键。谚语有"补冬不如补霜降。
冬至:(公历12月21~23日)
护阳气《黄帝内经》上说∶"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"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,要收藏住。冬至一阳生,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。此时节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。
立春:(公历2月3~5日)
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"阳气郁积易上火,立春养阳助生发。立春养生要防病保健。注意室内通风,加强身体锻炼。此外,还要注意口鼻保健。
雨水:(公历2月18~20日)
《黄帝内经》说∶"春主肝",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。湿邪易困扰脾胃。雨水时节,天气变化不定,此时养生要注重养护脾脏,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理肝脏,保持肝气顺畅。
点击左上角蓝色字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