遏制和终结艾滋病(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,AIDS)是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[1]。
近年来,人类在抗击HIV/AIDS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,但终结HIV/AIDS流行的愿景仍面临重重挑战。其中一个挑战,就是LLV的存在(注意:以下LLV均在WHO指南的定义之下)。
到底LLV对结束HIV/AIDS大流行有着怎样的挑战呢?我们或许可以从LLV患者的HIV传播风险上略知一二。
“U=U”既是一个理念,也是一个科学结论
年,“U=U”预防艾滋病运动横空出世,给广大的感染者带来了新的自由和希望[2]。
图源:preventionaccess.org
当时的“共识声明”开门见山地写到:“现有证据显示,稳定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,其血液中的VL若持续六个月以上保持在测不到的状态时,其传播HIV的风险是可忽略,甚至不存在的。”简而言之,即持续检测不到=不具传染性(UndetectableequalsUntransmittable;U=U)(实指VL<copies/ml)。
很快,该声明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、多个组织的支持和认可。不久,这一理念也“来到”了中国。
“U=U”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认可,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感染者组织的反歧视运动口号,更是因为这背后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做证据支持。
年至年,HPTN研究[3,4]、PARTNER1研究[5]以及OppositesAttract研究[6]均支持“U=U”的结论。
“U=U”的科学依据
年Lancet上发布了《PARTNER2STUDY结题报告》,这个报告给长达8年的PARTNER2研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,为U=U的实证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在8年随访、14个欧洲国家、55个诊所参与的研究中,有效数据记录了名男同性恋伴侣的次无套性行为,结果发现:“当按规定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,达到VL抑制时,即使通过无安全套的性行为,其传播HIV的风险为零。”
LLV对HIV传播的影响
尽管“U=U”的事实已深入人心,但并非每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的感染者都能达到%的病毒抑制。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后,仍有1/5至1/3的HIV感染者出现LLV。但对于其中VL-0copies/ml的LLV患者明确不符合U=U适用人群的定义,这部分患者究竟该何去何从?
虽然目前尚缺乏LLV患者长期HIV传播风险的大规模研究,但以下研究提示LLV患者可能仍有传播HIV的风险!
首先已经非常明确的一个事实是,HIV的传播风险与病毒载量是高度相关的,比如说年发表在The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期刊上的一项非洲研究显示,HIV性传播在VL<0copies/ml的患者中仍不容忽视[8]。
这项研究总共纳入了对单阳伴侣。结果显示,在无安全套的情况下,血浆VL每增加一个log10,性传播的风险就增加2.9倍(95%CI2.2-3.8)。通过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发现,使用安全套降低了78%的性传播风险(RR=0.22[95%CI0.11-0.42])。
HIV性传播在VL<0copies/ml的患者中仍可发生,安全套可不能“停”![8]
这项研究结果表明,影响HIV性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血浆VL水平。对于LLV患者来说,HIV传播风险仍可存在,不可大意。当然,安全套的使用对于降低HIV性传播风险也至关重要。
VL<0copies/ml的患者中HIV传播风险增加不止体现在成年伴侣上,也体现在围产期的妇女身上。
既往就有研究表明,母亲血浆中的VL是围产期HIV传播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[9,10]。1年,这一结论再次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[11]。
通过对VL<0copies/ml的妊娠患者分析发现,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仍有HIV围产期传播风险,但此风险显著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、VL相仿的妊娠期患者。
本研究总共纳入了名HIV感染的妊娠期妇女,所有患者均来自7项欧洲和美国的大型前瞻性研究。其中,例在怀孕期间或分娩时(或两者同时)接受了抗病毒治疗,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。所有患者在怀孕期间或分娩时其VL<0copies/ml。
结果发现,共有44例妊娠期妇女出现了垂直传播的情况。
进一步分析发现,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,有8例出现了垂直传播,占比为1.0%(8/;95%CI0.4-1.9)。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,有36例出现了垂直传播,占比为9.8%(36/;95%CI7.0-13.4)。
VL<0copies/ml妊娠患者中,即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,仍有围产期垂直传播风险[11]
总之,治疗组的感染率低于未治疗组,两者HIV传播的RR=0.10(95%CI0.05-0.21;P<0.)。
这进一步表明,LLV患者确有HIV传播的风险。如果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妊娠期妇女VL,母婴垂直传播有望完全消除。
LLV的存在对消除HIV大流行的挑战
根据WHO指南定义[12]:50copies/ml<VL<0copies/ml即为LLV。相对宽松的定义,也让部分LLV患者并不能适用“U=U”的概念。
中国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,目前接受免费一线抗病毒治疗的例HIV感染者(中位随访时间为3.4年)中,有例为LLV,占比38.7%。其中所有LLV患者中,copies/ml<VL<0copies/ml的患者占比达到了32.3%[13]。
这意味着,32.3%的这部分中国LLV患者是不符合“U=U”适用人群的,这部分患者仍存在HIV传播的可能。
copies/ml<VL<0copies/ml的患者占比达到了32.3%[13]
既然LLV在HIV感染者中广泛存在,那么随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。
年反转录病毒和机会感染会议(CROI)上,壁报展示的一项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,保持随访对“U=U”的实施非常重要[14]。
这项研究根据不同的病毒学抑制定义将患者分为两组:例患者VL<20copies/ml,例患者VL<copies/ml。结果显示,年龄<45岁、失访可增加病毒学失败风险(P=0.及P≤0.0),而保持随访对U=U的实施非常重要。
研究的最后,研究者总结到,更严格的“U=U”定义(比如,VL<20copies/ml)或能在临床中提高医生推广此概念的信心。
如此可见,加强对HIV感染者,尤其是LLV患者的自身VL的动态监测,是完成第一个“U”的关键。
综上,虽然抗病毒治疗是预防HIV感染发展为AIDS的有效手段,有助于实现年消除HIV/AIDS大流行的目标,但若不能控制感染者的LLV,HIV传播风险仍在。
看起来我们在LLV这方面要做的工作的确还有很多,但若能正确面对并采取有效措施,就能及时控制甚至避免LLV的发生。
参考文献:
[1].EisingerRW,FauciAS.EndingtheHIV/AIDSpandemic[J].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,,24(3):.
[2].U=UConsensusStatementAvailableat: